小江医考网

标题: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大黄 [打印本页]

作者: 努力学习    时间: 2017-12-3 07:37
标题: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大黄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相关名
大黄、生军、生大黄、熟大黄、川大黄、川军、酒军、箱黄、箱军、箱大黄、西吉、西庄、西庄黄、庄黄、中吉、蛋吉、片吉、酒大黄、将军、大王、锦纹、川锦纹、锦纹大黄、马蹄黄、火参、黄良、肤如、膚如、雅黄、香结、破门、大黄炭
产地
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多为栽培。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省区,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 ,加工成卵圆形、圆柱形,或切成瓣、段、块、片,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 (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髄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下行,作用强烈,素称"将军"。入脾、胃、大肠经,既善通肠泻热、攻积导滞,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促进黄瘟消退。入心、肝血分,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病证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眼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痕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癓瘕积聚,跌打损伤。
(6) 湿热黄瘟,淋证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
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善攻下泻热、活血逐瘀,故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又易伤胃气与气血,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痕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大黄的故事
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你怎么不舒服?”妇女说:“泻肚子。”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老爷应该判我有罪。”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
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作者: 淡然    时间: 2017-12-7 07:52
感谢分享,辛苦了!




欢迎光临 小江医考网 (http://xiaojiangjiaoy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