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收藏本站 距离2021年执业医师笔试 : :

小江医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卑情结

[复制链接]

1361

主题

3698

帖子

4万

积分

正式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3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9:5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卑是苦恼和痛苦的,因此,自卑者总是想方设法要去掉这个心病。阿德勒(A.Adler)关于自卑的学说是现代心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心理治疗的实践也反复证实,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
    心理冲突者掩盖自卑的办法,一般是极力追求优越感,即争强好胜,力图超过别人。其实,争强好胜本身并非坏事,优秀运动员没有一个不是勤学苦练,非夺冠军不可的。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优秀运动员另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失败绝不沮丧气馁。而自卑者却是争强好胜而又输不起的人,这他们致命的弱点。为什么输不起呢?因为一旦失败,清楚地看到自己不如人,自卑便再也掩盖不住而在意识里显现出来,使他难以忍受。
    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有把握超过别人,自卑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往往达到自我苛求的地步。这样便带来两种不利的效应:(1)在努力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轻松愉快,甚至感到紧张,当然,也就兴味索然。这种人并非对所学所做的事本身感兴趣,唯一目的在于超过别人,体验优越的快感,或得到别人的夸奖才感到愉快。(2)由于所定的标准太高,往往导致挫折感和失败感,使痛苦更甚。
    很多神经症病人诉述患病的原因是学习或工作过度紧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健康人具有张弛自调节能力,这就是说,在必要时(如遇意外紧急情况,或任务困难)可以使自己紧张起来,而一旦紧急情况过去了或者事情暂告一段落,又能使自己松弛下来。所谓过度紧张,实指持续紧张而不能松弛。学校有课间休息,工厂也有工间休息,并且总有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完全可以松弛的。如果客观况允许和要求放松休息,仍然感到紧张,这种过度紧张绝不是得病的原因,而是别有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已经得了病的症状表现,是张弛自调节之正常功能已经出了故障。
    为什么会过度紧张呢?最常见的是担心失败,害怕落在别人后面,归根到底是自卑感在作怪。
    有些病人似乎对自己有所了解,他们说,得病的原因说来说去只能怪自己,吃亏受罪就在于自尊心太强了。
    这些病人的说法虽不无道理,但他们错误地把自尊心和优越感混为一谈了。必须明确,自尊心和优越感是根本不同的。
    优越感是自卑感的代偿,并且是不健康的代偿。为了完全掩盖自卑,这种代偿往往是过分的。举例说,一位学生考95分仍然哭鼻子,因为班上有好几位同学考100分,他没有得前三名。自卑之过分代偿要求人务必拔尖,事事出人头地,每次都得第一,这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的。
    说高考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怎么能不过度紧张?实际上也不尽然。每年高考者甚多,但只有少数人过度紧张或患神经衰弱之类。完全或主要用客观情况来说明过度紧张的原因,是讲不通的。
    优越感本身蕴含着看不起人,尤其看不起那些自认为是不如自己的人。因此,优越感照例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优越感表现明显的人往往一个好朋友也没有。
    自尊与尊重别人是同一心态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为什么尊重你呢?唯一的理由是,你和我一样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尊严。世界上只有人才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可以喜欢或怜悯一只动物,却谈不上尊重动物。如果今天你当官,我尊重你,明天你下了台,我就看不起你了,那叫做对“人”的尊重么?
追求优越感的人缺乏的正是自尊。所谓自卑只不过是自尊之缺乏罢了。
    以优越感傲视于人者,其自以为优越于人之处是什么呢?高干家庭出身,有名,有钱,有权,有学问,有技术,美貌英俊,等等。然而,上述这一切都没有的人难道就不是人,也就不值得我们尊重?   
    中国人自卑的很多.这是由于.我们的父母亲往往不尊重子女。在缺乏尊重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怎么能不自卑呢?
   马斯诺认为,首先是被人尊重,然后是自尊,这是人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发生精神障碍。
    现在的实际问题是,已经不是儿童了,甚至已经年满18岁了,由于从小很少被人尊重,以致埋下了自卑的种子,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追求优越感以掩盖自卑感这种痛苦的心理冲突中醒悟过来,真正认识到这绝不是一条走向心理健康的正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为时尚未为晚。
    阿德勒的自卑学说,知道的人很多。但是,他的另一更为积极的提法,知道的人却很少。他主张,消除自卑唯一健康的途径,是培养meinschaftsgefuhl。这是一个德语词,似乎还没有很恰当的汉译。英文译作social feeling,并不确切,因为所谓社会情感,含义过于广泛笼统。阿德勒的意思指的主要是和周围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确实,一个人有了这种情感,自卑便失去了藏身之处。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尊。对于一个青年或成年人来说,他必须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开始时,也许只是出于礼貌,即使有所感也比较肤浅,这不要紧。自卑的造成,对别人缺乏尊重,
这不是青少年的错,是长辈和不良的文化氛围造成的。当然, 一味归咎于别人,丝毫无补于实际,要紧的是社交的实践。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做下去,在学会
尊重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会逐渐树立起真正的自尊。愈是尊重别人,自尊也愈是得到巩固。愈是自尊,也就自然会真心实意地尊重别人。
    本节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列公式:

P(n)=(自卑感与优越感互相加强)/
       ( 尊重别人与自尊互相加强)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德国精神病学家G.Aschaffenberg(1 91 1)首先加以描述的。后来,K.Schneider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所描述的不安全的人格障碍,成了目前举世公认的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模型,《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1992)中的强迫型人格障碍便是如此。
    马斯洛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是,这要求在幼年时得到满足,否则,不安全感便会在心灵生根,成年后很难拔除。从小在安全、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容易有安全感。反之,从小被冷落被遗弃,或者母亲具有焦虑气质,或者缺乏母爱,父母严重不和等,这种人就很可能有严重而深刻的不安全感。
    安全对于个体和种族都是头等重要的。动物(尤其是草食动物、鸟类等)的交配繁殖总是要寻找到安全的处所后才进行。一旦出现被侵袭和被攻击的威胁,动物的性功能甚至会出现抑制。由此可见,人类安全的需要是有物种演化上长远的根源的,其需要之强烈也就不难理解。
    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用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即使费去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也在所不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成了这种人的行动指南或座右铭。
    人生中的风险是客观地经常存在的,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这对大家都一样。有安全感的人“敢’’字当头,如果天灾人祸临头.那也只有听天由命了。无安全感的人却不然,他不能忍受一般人能够泰然处之的并无什么危险的处境,总是过分追求安全,以致严重牺牲效率和经济原则。
    有一位职工,某次因交通堵塞,上班迟到了。她从此4点即起床,赶忙准备好一切后便匆匆地去公共汽车站。她必须坐上首班车,这才心里踏实。如果再迟到,那确实无论如何不能怪她了。然而,每年三百多天,为了坐上首班车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她每天比人家要少睡2~3个小时,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严重地牺牲效率和不顾经济原则,有不安全感的人学习工作落后于人,缺乏成就感,所以从长远看来,他们的不安全感并不减轻,反而由于过分代偿而趋于严重。“转移"、“孤立"等防御机制(详见第三章)起作用,强迫症状便出现了。
    未来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不确定的。所谓生存焦虑,凡人都不可能绝对没有。健康人通过建设性的行为模式使自己体验着成就感,在从事感兴趣甚至强烈爱好的活动中体验着满足,在友爱的人际相互作用中体验着温暖和幸福,这一切便把焦虑和不安全感冲淡甚至淹没了。有不安全感的人,其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耗费在追求安全上,上述健康人的愉快体验他们很少或几乎没有。这样一来,他们强烈地感受着人世的不确定性(certainty):未来变得完全不可预测,世界的变化似乎毫无规律,偶然和意外的事件实在太多。于是,他们便人为地制造“规律”,使自己心理感到踏实。有一位病人每天刷牙必须按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中上、中下的次序,每处刷三下,一遍完了再按同样次序和次数重
复,总共三遍,不许多也不许少,更不能乱来。这种人做什么事都有刻板的程序和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到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这种人不仅对自己强求(self-demanding),也强求亲人和同事按他们的规矩行动,否则,便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可以想象,这种人很难与人和谐相处,更不容易跟人家有亲密感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人很“迷信”。其实,那不是任何一种作为民俗或意识形态的迷信,而是个人独特的所谓巫术化行为。有一位病人出门去买酱油,从出家门起,他就计数迎面碰见的人,到商店门口,总共碰见11人。他认为单数不吉利,什么也没有买就走回家中。大家都知道.赌场上迷信是相当盛行的。这并不难理解,因为骰子究竟是单还是双,总是不确定的。每一次单双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这是不确定性的极大值。赌徒为了免于焦虑和加强赢钱的信心,只好乞灵于迷信。有不安全感的人几乎整个生活都像是在进行机遇赌博,这就难怪他们要发展各自独特的“迷信”了。
  本节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列公式:
P(n)=    (不安全感和过分追求安全)/
         (接受人生不安全这个现实,
         用有效行动发展人际关系)
s.弗洛伊德在神经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明显的或深埋着的罪恶感,并且发展了一整套理论,这是他对精神病理学的一大贡献。
   其实'孔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有类似的认识:“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反观内心深处,丝毫没有罪恶感,也就不会有什么忧虑和恐惧了。
弗洛伊德的罪感学说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但弗洛伊德将它发展成了一种系统的心理学学说。孔子在两干多年前的发现,在中国并没有发展成任何相应的心理学学说,这就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局限性里去寻找解释了。也许,泛伦理主义是阻碍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我国文化过于看重现世(拒斥彼岸世界),过于看重实用和功利,缺乏西方那种理性之穷究性和不顾后果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顺便一提,中国人缺乏西方人那种深厚而广泛的宗教意识,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消极面也不容忽视。叔本华说过,人是形而上的动物。这话颇有道理。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使个人总不甘心于一死便万事皆空。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而恒久的需要。既然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也就只好采取廉价的代用品来弥补这个空缺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各种巫术、迷信大行其道的根源所在。然而,心理治疗的原则之一是,文化的某个方面或因素,即使它为很多人所接受、认可,如果它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心理卫生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加以反对。这是心理治疗者的一种根本态度。

                        祝愿小江医考的家人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1361

主题

3698

帖子

4万

积分

正式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37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9:51:12 | 只看该作者
加入小江,执考无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江老师QQ小江老师QQ

客服老师QQ客服老师QQ

客服老师QQ客服老师QQ

小江老师电话15210678148

客服老师电话13436346406
客服老师电话18618391767
微信扫一扫
关注小江医考网公众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小江医考网 ( 黑ICP备17004688号-1

GMT+8, 2025-1-14 19:56 , Processed in 0.06000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